2011年4月1日,32位4D班的同學、9位4C班同學、11位老師及同工參與了假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舉行的【死亡中對話】體驗活動。這項活動是今年主題「遇、抉、行」下的一項主要活動。出席的同工分別是李寶雄校長、朱蓓蕾署理副校長、徐啟昌老師、陸佩貞老師、陳鳳詩老師、陳健成老師、陳正傑老師、黃少芳老師、黃德明老師、黃振邦牧工及安中玉老師。是次活動更有四位嘉賓隨團參與,分別有兩位舊生:舊生劉漢光先生、鄧偉明先生,及兩位友校輔訓老師:荔景天主教中學的賴老師及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的蔡老師。是次活動得嘉賓們的參與,為同學來說是一份莫大的鼓勵。

 

【死亡中對話】體驗活動的目的是要讓4D班同學走到先人面前,直接面對「死亡」,於「死亡」前面對自已,繼而透過跟死者的後人立下的墓碑中的文字相遇,親嘗對前人的感恩之情。本校欲透過是次活動,將依納爵靈修意義初步帶出,讓同學於生命中省察及辨別,讓自已的人生有進一步的反省及認清。

同學到步第一項行動是自由踱步,感受現場氣氛。眾人繼而齊集本校第一任校長劉祖佑先生墓前獻花及詠唱校歌。隨後,同學們四或五人一組,進行資料搜集,包括亡者的墓志銘及神職人員墓地考察的記錄等,細緻了解教會前人的步履足跡。分組活動後,全體齊集本校首任校監雷志遠神父墓前,進行的儀式包括祈禱、默想、詠唱校歌及大合照。隨即,本校牧民工作者黃振邦先生為同學講解教會墳場墓碑的歷史、建築、擺設、文化等宗教沿革,讓同學對天主教會墳場有廣及深度的認知。

各同學更於4月7日於宗教及道德科課堂上作進一步的活動後跟進,包括撰寫同學自已的墓志銘。

 

以下是出席同工的感受:

 

在烈日當空中,同學均能依照安排參與活動,未見有恐懼情況出現;在拜祭創校校監及校長時,校歌飄揚於跑馬地墓地,引來三兩位其他人士駐足觀察;十多位老師、舊生及友校的出現,相信已在同學心中留下榜樣:進入一己的心靈,靜思生命意義,效法雷校監及劉校長的積極生命態度。

李寶雄校長

 

知道已故校長劉祖佑先生安葬於跑馬地天主教葬場已久,上星期五才第一次踏足拜祭劉校長。意外發現劉校長亦是上海人,他其中一位女兒名字無獨有偶地與我相同。縱然我與劉校長不曾認讖,但我與他源出相同祖藉,彼此在不同時段於彩天服務。我期望效發劉校長那份仁慈、盡忠、謙信地「牧養」彩天學生。這一次活動令我更相信在天主帶領下,許多人和事是天主一早已為我好好安排,只要我全心、全意效發基督,就能活出生命的意義--活出一點燭光的精神。

朱蓓蕾署理副校長

 

欣賞孩子在校外的表現忍耐、有禮貌、合作、搜尋墓誌銘時既細心又認真;痛心孩子上課時不認真準備是次考察,考察時卻投訴時間不足、指示不清晰;後悔自己安排不夠細心、周詳,影響了孩子學習的成效,盼望上主補足、帶領。

黃振邦牧工

 

「有兩個樽遮著,點辦?」「算啦!唔好郁啊!要尊重!」「對啊!照影低先,應該估到個幾個字。」

這是我跟隨的一組同學於記錄墓志銘時的對話。兩個給後人放置鮮花的小瓶剛遮擋著同學要記錄的墓志銘,他們選擇了「要尊重」,而放棄了「交功課」。我感到恩惠,恩惠在於他們在先人前,會保持一份敬。我當時在旁跟他們說,只要心敬,移動也無妨。他們聽罷,仍然選擇了敬,我欣賞!生生死死,人看在眼裡是多麼的玄……

安中玉老師

 

看見孩子們認真地去搜尋墓誌銘,然後一宇一句地抄下來。不明白的地方會向老師查詢,間中會反覆唸誦。他們試圖去了解「生者」的想法,聯繫「生者」的感受;同時從墓誌銘的字褢行間忖度「亡者」的生平......相信活動已為孩子的心靈注入不少正能量。如果下一步能夠和他們討論「如何去寫自己日後的墓誌銘?」或者「當我日後回到天家時,希望後人如何寫我的墓誌銘?」讓孩子們有機會去檢視自己的生命,唔......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黃少芳老師

 

在今次在活動中,與學生們一起細閱每一個墓碑中的墓誌銘、生卒年份,回想自己,因為中國人忌諱的關係,好像還是第一次。看過之後,人與人之間的愛盡見於小小一塊碑中,希望學生也能感受得到。 

從墓誌銘中,我看到人間有愛,各人在生前都為社會付出很多。從生卒年份中,我又看到人生無常,誰也不知那一天會離開這一個世界。從那「合墓」中我看到生不能同生、死卻永遠同眠的至死不渝。從「愛妻」、「先母」等字眼中,我又看到生者對死者的思念。原來,墳場不如以往般恐怖,反而散發著一點一點的愛。

旅程中,也遇到不少人在掃墓。看著他們攜著鮮花拜祭先人,我又覺得,死原來也不恐怖,因為,後人會每年「探望」我們,那一種傳承、子孫滿堂的感覺也很溫暖。同時之間,看到一些墓碑的字漸漸褪色時,我又會在那裡為其默默禱告,因為我相信,那些先人已很少有後人來拜祭了,想到這裡,我更覺得每一年的掃墓十分重要,也再不會因為與朋友逛街而不再掃墓了。

陳正傑老師

 

「死亡」這題目,對於本班部份的同學來說,可能是太遙遠,摸不著頭腦的一回事。可是,他們都盡力去完成工作紙;儘管事後有一些投訴或不滿,但都是可以理解的。我很欣賞他們過程中的認真及忍耐,以及對先人的尊重。希望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認真學習,尊重別人。求主降福我們,賜與我們智慧及毅力,透過這些活動,與他們同行,陪伴他們,由少不更事的大男孩,逐漸成長為身心健康的青年人。

陳鳳詩老師

 

在活動開始前的自由時間中,聽到參與同學表示是次活動在他們心目中是一項頗認真和嚴肅的活動。無怪即使當日陽光猛烈,同學亦沒有長期躲在樹陰下避暑,反而十分認真地四出尋找不同的墓志銘。相信從當天每一幕的影像中,參與的每一位同學以至師長和舊生,必能找到自己編寫自己未來墓志銘以至自己一生的一點點提示! ....未知死,焉知生也

徐啟昌老師

 

四月一日下午的天氣特別晴朗, 我很高興能夠代表舊生會參加母校安排的一個極具意義活動, 前往跑馬地天主教墳場拜祭創校校監雷志遠神父及劉祖佑校長。此次活動由李寶雄校長帶領一眾師生、舊生會幹事鄧偉明師兄及友校兩位老師一同出席, 有數十人之多。

我們向兩位創校校監、校長表達崇高的敬意及懷念後,同學們進行了一個探索生與死的戶外習題,通過對一些墓誌內容的探究及理解,啟發他們對生死觀念的思考, 推動他們進一步認識及面對人生,意義極其重大。此外,墓地包含之大量歷史、文化、宗教、倫理、建築藝術等深厚內容,極具考究及欣賞價值,是非常活生的教材。我看見同學們積極參與的同時,亦自我啟發,稍後時間準備帶同兒子再次經歷,將這種良好的價值觀及方式延伸下去。

一九八零年畢業生劉漢光先生

 

Report from Mr. Tang Wai Ming to OBA Chairman, Mr. Ng Kwok Kwan:

Dear  KK,

It was a sunny day with blue blue sky.

Choi Hung Boys had a good day spent at St Michael, doing some research projects after paying respect to Founding Principal Joseph Liu and Founding Supervisor Fr Aletta, singing school hymn.
Some of the assisgnments were to find the passage on tombstones, the youngest and the oldest.  Thanks to Robert for his guided tour, provoking the mini research.

Students also paid respect to Cardinal John Wu, clergies, Canossian Sisters and Sisters of St Paul.   They also found Sister Bowring, the daughter of Governor Bowring.
Vincent Lau did discover the oldest.

Raymond WM 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