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對話
【人群中對話】體驗活動的目的是要讓5D班同學於社會被忽略的弱勢社群中面對自已,繼而透過跟他者相遇,看出神聖的幅度,繼而作出承諾,付諸行動。
當天上午10時,同學先於路德會社會服務處石湖社區發展中心了解粉嶺寮屋的背景資料及入區注意事項,再步行入村。街坊
午膳過後,同學分成六組,分別探訪了六戶寮屋村民,具體了解他們的生活。村民都非常樂意跟同學分享他們的生命,同學亦不恥下問,了解他們的生活。跟年長的村民告別後,同學於氛園、雲山村及馬屎布村內遊走,了解村內房屋及配套設施,以及跟農友於田間閒談。日樂晚霞,同學最後於村口一活動室內分小組及大組,分別分享及報告了各人當天的得著及對自身日後的行動承諾。大部份同學對村民農友於艱苦的生活空間仍抱有生命毅力皆表示讚嘆。
以下是出席同工的感受:
聽—與同學一起細心聆聽寮屋居民的半生遊歷及工作經驗, 大家均獲益不少。
嚐—與同學一起品嚐由當地察屋居民親手泡製的風味盆菜, 大家均回味無窮。
觸—與同學一起近距離接觸寮屋區附近大自然的花草樹木, 大家均心曠神怡。
看—與同學一起第一次近距離親眼看見牧羊人在山坡放牧, 大家均嘆為觀止。
能在產後擁有一個這麼身心豐足的體驗, 實在感恩。
為我們導賞的社工雖然不是寮屋居民,但是他多年來不離不棄的服務寮屋居民,他對寮屋的認識和關切之情,實在令人動容。
下午我們探訪一位婆婆,雖然孩子們沒有問很多問題,但是,單聽婆婆娓娓道來她的日常生活和她對兒孫的關愛,教我們認識了甚麼是知足常樂;快樂不是來自富裕的物質享受或多姿多采的生活和娛樂,而是珍惜目前擁有的一切和親人之愛。
陳鳳詩老師
我們這一組獲安排探訪一位82歲的獨居婆婆,全屋只有30立方呎左右,大家要站在她門口交談。丁點兒的地方放置了她的所有家當。臉上掛著的除了歲月的痕跡,尚有對未來的期望,希望子孫長進、希望兒子有工作、希望香港人大家都有好生活......在在都是正向的期盼!學生們被觸動了,「原來幸福不是必然的」耳畔傳來孩子的聲音。
黃少芳老師
我們一行30人緩緩地走到了田畿,排成了直角。風蕭蕭,比我們穿得少,個子矮小,面容瘦削的一位女農戶站在我們中間,娓娓道來她當年如何靈機一觸,充當諾厄,掌舵方舟(木伐),逃過了寮屋區水浸一役。我們全都晃著了。
城市人雖說嚮往郊區生活,但農村生活的確不容易,要粗幹活,靠的是一份堅毅,以及對大自然的一份若即若離的關係。
我對大自然多了一份敬畏,更對寮屋居民多了一點敬佩。
安中玉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