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笛(flute) 

又稱白銀笛,吹管樂器,廣泛用於管弦樂隊的木管樂器。有時也用於軍樂。也可用於獨奏、重奏等。長笛的首次重大改進在17世紀後期,由法國木管樂器制造家奧特泰爾及其家族完成,而其根本改革,則是在19世紀30年代,由慕尼黑的伯姆進行的。長笛為木質或金屬管狀體,全長62釐米。為便於攜帶與調音,由2或3段插接組成。笛身為圓柱體,從與笛身插接處起,其內徑至塞頭漸縮漸細。以笛塞頭l.7釐米為中心,開橢圓吹孔。早期六孔長笛的音域僅有兩個八度多,後屢經改進。19世紀初為D’一 A’’’,有完全的半音階‧伯姆長笛擴展為

C1一 D4。目前長笛音域已擴展為B 一#F4,共44個半音。

長笛為管弦樂隊木管組中的高音樂器。現在長笛雖由金屬製做,但仍屬木管樂器組。長笛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吹奏技巧多,表現力豐富。可用於獨奏(無伴奏或有伴奏)。在室內樂中,長笛與雙簧管、單簧管、大管成為木管四重奏。歷代大作曲家都為長笛創作過樂曲。如貝多芬的《B大調奏鳴曲》,莫札特的3首協奏曲,海頓的協奏曲等。中國作品有賀綠汀的《幽思》等。

    長笛的家族成員還有短笛(Piccolo),形體類似長笛,音域為D2一C5。但

較為短小; 比長笛高八度。

單簧管(clarinet) 

單簧片吹管樂器,廣泛應用於管弦樂隊、軍樂隊、爵士樂隊和輕音樂隊等。屬於木管樂器。中國俗稱黑管。單簧管是18世紀初由德國人登納根據古老的法國蘆管 "沙呂莫" 加以改制而成,有7個音孔及2個音鍵。 1750年加用了第三鍵,以後逐漸改進。增加到5鍵、8鍵,10鍵。1810年米勒又改進為13鍵,並進行一系列的改進。1850年經比利時人阿爾貝增加 #C鍵,並在指法上加以完善,被稱為阿爾貝制,與伯姆制齊名。伯姆制是由法國演奏家克洛塞與樂器師比費合作,將長笛的伯姆制移植到單簧管上而成的。其發音通暢,音鍵靈活,指法方便,目前有17一23鍵的各種伯姆制單簧管。

    單簧管管體分管嘴、吹節座管、上節管‧下節管、喇叭口五部分組成。用

烏木、紅木或塑料、硬質橡膠製成。樂隊常用標準單簧管為。Bb調、A調二種。

單簧片用蘆竹制作,用箍卡固定在管嘴上。音域為E一 G3,屬移調樂器。記

譜比實際音高大2度。低音區濃厚柔和,中音區F 一 Bb1音質較差,高音區

B1一G3圓潤而明亮,最高音區尖銳。單簧管演奏的靈活性大,力度強弱變化

幅度大,自然音階、半音音階、十二度大跳及各種分解和弦等奏法都靈敏動

聽,悠長的連續樂句的表現力較長笛為佳。

    為單簧管寫作的第一部協奏曲是德國作曲家斯塔米茨。莫札特也寫過著名

的單簧管協奏曲。韋伯、尼爾森、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溫、米約、科普蘭等都

為單簧管寫過樂曲。

雙簧管(oboe)

雙簧片吹管樂器。普遍用於管弦樂隊和管樂隊的木管樂器。雙簧管是雙簧管族(英國管、大管、低音大管)中的高音樂器。

    雙簧管體為圓錐形,管長約60一7O釐米,吹嘴為一雙蘆竹對合而成的雙

簧,裝在管的上端。記譜與實音相同,不作為移調樂器,音域為Bb一G3,可

再高音到C4,但較難吹出。用高音譜表。雙簧管.A1音,常作為管弦樂隊調音時

的標準音。雙簧管的音色富於田園風味,具有民間牧笛和蘆笛特色。常擔任獨

奏旋律部分。

    在歷史上,雙簧管有過多種樣式。(1) 抒情雙簧管,音區介於雙簧管與狩獵

雙簧管之間的次高音雙簧樂器,A調,比雙簧管低小三度,屬移調樂器,後被淘汰,(2) 狩獵雙簧管,古式中音雙簧管樂器,F調、比雙簧管低5度,屬移調樂器,被英國管所取替。(3) 薩呂管,管身為銅制,共6種,音量較大,屬移調樂器。(4) 黑克爾管,音區介於英國管與大管之間的一種上低音雙簧管等。

    雙簧管是樂隊中重要樂器之一,也可用於獨奏、重奏。許多作曲大師都為

雙簧管寫過樂曲,莫札特曾為雙簧管寫過一首協奏曲,法國作曲家蒲朗克亦曾為雙簧管寫過奏鳴曲。

大管(Bassoon)

雙簧吹管樂器。雙簧管中的次中音與低音樂器。廣泛應用於管弦樂隊。音域為。Bb1一C2。管體分為5個部分,管嘴、次中音管、U形膛管、低音管、喇叭口朝上‧插接雙簧吹嘴的彎管為一條彎細金屬管。大管在樂隊中既可以提供和聲的低聲,又能演奏曲調。它和圓號較為和諧,常與之組成和弦。應用大管的最早總譜見於1629年,維瓦爾第寫有大量的大管協奏曲和重奏曲。莫札特 、韋伯、興德米特部與有著名的大管協奏曲和奏鳴曲。

    低音大管,雙簧管族的最低音樂器,音域比大管低八度。第一支低音大管是柏林的什萊伯於1616年制造的。近代低音大管是在1876年由黑克爾根據當時在德國出現的新式大管的結構原理改制的,管長近5米,彎曲成4一5節,喇叭口朝下。它的最好音區是最低八度音列,音色濃郁而富有魅力。

英國管(English horn) 

雙簧片吹管樂器。雙簧管族中的中音樂器。有時用於管弦樂隊,在樂隊中屬木管樂器。

   英國管是從古老狩獵雙簧管發展而成,一般認為是1760年由貝加莫的安蘭迪斯所創造。在貝多芬之前主要使用狩獵雙簧管。19世紀30年代後,英國管取替了狩獵雙簧管。當時的管身仍為曲形,1839年巴黎人布羅德改為直形管身。英國管管體較雙簧管長一半,音域上比雙簧管低5度,記譜音域為E一A2,F調,屬移調樂器。英國管管嘴呈孤型插入管身,喇叭口為梨形,中部隆起,出口內縮,其音色柔和,幽暗並帶有鼻音。 英國管常用於表現山區牧歌和自然風光。

薩克斯管(Saxophone) 

單簧片吹管樂器,廣泛用於軍樂隊、伴舞樂隊、爵士樂隊和輕音樂隊。偶爾也用於管弦樂隊屬於木管樂器。是比利時樂器制造家薩克斯約於1840年創製。從高音到低音共有14種多,實用的有8種,常用的有4種,包括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上低音。薩克斯管體以金屬製成,有24個音孔及兩個高音鍵。有雙簧管的圓錐形管體,有單簧管的吹嘴和單簧片,音色帶濃重的鼻音,是一種發音有特色的混合性管樂器。薩克斯管均為移調樂器,這個族系中性能最好,最常用的Eb調中音薩克斯管記譜音域為。D一E3,實音低大六度。薩克斯管除最高音及高音兩種是直形外,其他吹嘴管均彎曲,喇叭口朝上形如煙斗。

    薩克斯管的音色檬隴,具有特殊的魁力。它出現後很快為法國軍樂隊採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美國爵士樂隊所採用,它的演奏技術日趨完善,表現力豐富,成為演奏爵士樂的重要樂器。"

小號(trumpet)

    唇振動吹管樂器,屬銅管樂器。用於管弦樂隊、管樂隊、輕音樂隊和爵士樂隊等,屬高音銅管樂器。既能獨奏,也可加強樂隊的氣勢和音量。

    管身為銅製,長129釐米,約三分之二為圓柱形,三分之一為圓錐

形,號嘴杯形,下端為喇叭口。常用的小號為Bb調,屬於移調樂器,記譜比實音高大二度、音域F#一F3。

    最初以獸角、海螺等作號,供祭祖驅鬼、治病等用。.隨著工藝的發達,以金屬管取代。先為直筒式,後因演奏需要,將管身進一步加長,能奏出更多泛音。號管加長攜帶不便,遂將管身彎曲,最後彎曲成扁環形似軍號形狀,稱自然小號。1815年由H‧施特爾策爾和F‧布呂默爾發明閥鍵,先製成兩閥鍵小號、後增加至3閥鍵,始能奏出完整的半音階。此後不斷改進,才使其具有今天這樣的良好性能。

    小號的曲目有J‧ 阿爾邦的《小號或短號教程》,俄羅斯作曲家A‧格季克及德國作曲家海頓均有創作的《小號協奏曲》,肖斯塔科維奇、興德米特.威廉斯等都創作有小號獨奏、協奏、重奏等作品。中國有朱起東編的《小號獨奏曲選》、獨奏曲《帕米爾的春天》和夏之秋編的教材《小號獨奏法》等。

短號(cornet) 

唇振動吹管樂器。形狀如小號。號管比小號粗,管彎曲或比小號寬,比小號短的形狀。管長的三分之二為圓錐形,三分之一為圓柱形,與小號相反。

    短號的前身是郵號,它和軍號一樣,無閥鍵,只能吹出幾個有限的泛音,是舊時郵車士兵作為通訊的樂器。在歐洲常制成圓圈形,負於肩上吹奏。

    短號號嘴呈深杯形,音色較柔和,介於小號和圓號之間,音域為F# 一C3,與小號相同,甚至能吹更高的音。使用弱音器能奏出遙遠的回聲效果。演奏上比小號靈敏。近年來演奏家在小號上能奏出短號的音色,在管弦樂隊中常用小號取替短號。短號在管樂隊中作為高音樂器,但很少用於交響樂隊,見於管弦樂隊的曲例有弗蘭克的《d小調交響曲》,柏遼玆的《幻想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的《士兵的故事》以及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隨想曲》,芭蕾舞劇《天鵝湖》等。

圓號(horn) 

唇振動吹管樂器。廣泛用於管弦樂隊、軍樂隊的中音銅管樂器,又名法國號。細長的圓錐形管身捲曲成圓形,號嘴為漏斗形。喇叭口較大。圓號一般三個閥鍵。三個閥鍵綜合變換使用,可吹出音域內所有半音階。現代常用F調圓號,軍樂隊常用Eb調,較流行的還有F和Bb雙調圓號。圓號屬移調樂器,記譜多用高音譜表,F調圓號記譜比實音高純五度,低音區用低音譜表,實際音域為B1一F2。

    圓號起源於原始號角。古羅馬號角科爾努‧盧爾(古代S形銅號)都是現代圓號的遠祖。這些號角通常是在作戰、狩獵和儀典中使用,最早被作為樂器使用的獵號,可吹出自然泛音列第2一16音,法國作曲家呂利在喜歌劇《埃利德公主》中首次使用。巴赫、亨德爾時期,一般只‧有C調和D調兩種獵號,作曲家們在獵號聲部上只能寫有限的一些音,為了適應作品中不同調性的需要,演奏時就要更換不同調的獵號。1815年雙簧管演奏者布呂默爾和施特爾策爾發明了閥鍵裝置,使原來只能吹奏自然泛音的獵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逐步形成現代圓號。

    圓號的聲音柔和。不少作曲家為圓號寫了獨奏曲和重奏曲。如勃拉姆斯的三重奏,裡姆斯基,科薩科夫、興德米特的五重奏等。海頓、莫札特、格裡艾爾等創作了協奏曲。中國作品有吳粵北的《峽》、段亞坤的《活力》等。

長號(trombone) 

唇振吹管樂器。普遍應用於現代管弦樂隊、軍樂隊的銅管樂器。中國曾稱為拉管或伸縮號。它由杯形號嘴、U形伸縮滑管和主體管8部分組成。管腔大部為圓柱形。長號有7個把位,每個把位都能吹出第1一12個自然泛音列,7個把位變換使用可演奏完整的半音階。長號用低音和次中音譜表記譜,與實音相同。長號不是移調樂器。Bb調次中音長號是長號中最常用的樂器,音色豐滿,富有威力,可奏出剛勁、明快.柔和以及長號特有的滑音效果。常用音域E一Bb1,高音可到Bb2,低音可到G1,但都較難吹奏。

   長號是15世紀的一種自然小號裝上伸縮管發展而成的。從15世紀後期繪畫中,可以看出它已具備現代長號的全部特徵。文藝復興時期的長號叫薩克布特,管頸和喇叭口都比現代長號小,管壁較厚,音色較柔和,一直沿用到17世紀末。這種長號在16世紀為儀仗樂隊和教堂採用。

   長號的最低音區音色較暗,高音區較輝煌,強奏音則響亮。

   長號作品有雷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長號協奏曲》,中國馬有道的長號獨奏曲《嘎達梅林》等。

大號(tuba) 

唇振動吹管樂器。廣泛用於管弦樂隊、軍樂隊的低音銅管樂器。種類繁多,

英、法、德各國稱呼各異。通指下列4種低音銅管樂器,(1)尤風寧號,亦稱

Bb調次中音大號;(2)上低音號;(3)邦巴樂號,亦稱Eb調低音大號;(4)倍低音大號,亦稱Bb調低音大號。

大號用低音譜表記譜,其實音音域為3個八度,尤風寧號Bb1一Bb1,邦巴樂號Eb一Cb1,倍低音大號。Bb2一Eb。

    大號從古老的數非克萊德克號演變而來。奧非克萊德克號的前身,是16世紀末意大利所創製的蛇形大號。近代定型的第一個大號,約在19世紀30年代出現於德國。初期時音響粗糙刺耳,使用不靈便,後傳入法國。1845年經薩克之手加以改革,才廣泛用於樂隊。

    大號管體均為圓錐形,號嘴為深杯形,吹奏靈便,聲音豐滿充實,音質介於圓號和長號之間,除3個基本閥鍵之外,有的附加降低四度的第4閥鍵以擴展低音。大號曲於管長徑粗,耗氣量大,吹奏快速樂句非所能,僅在中音區才宜於吹奏歌唱性曲調。一般用作全樂隊堅實豐滿和聲的基礎低音。

    發揮大號功能的著名樂曲有華格納的《紐倫堡的名歌手》前奏曲,《眾神的黃昏》中的《葬禮進行曲》,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什卡》中的《莊稼漢與馴熊》等。

薩克斯號(Saxhorn)

    吹管樂器。比利時樂器制造家薩克斯在1845年所創制製的一套銅管樂器。主要用於軍樂隊。                        

    薩克斯號共分兩組,前4種音域各約兩個半八度,有Eb調最高音號和中音號、Bb調高音號和次中音號。後3種音域為三個八度,有Bb調低音號和倍低音號、Eb調低音號。薩克斯號的專嘴為杯形,管徑較粗,易於發音,高音號近於常見的小號,音域與小號相同,比小號音色柔和。中音薩克斯號相當於圓號音色,低音號的音質更富於彈性,常用於管弦樂隊的低音部。

小提琴(vio1in)

拉弦樂器。(見本書小提琴演奏法)

中提琴(viola)    擦奏弦鳴樂器。提琴族中的中音樂器。外型、結

構與小提琴相似。略比小提琴大一些。茸度定弦,丸C、g、d,、",。

琴身長度一般為42釐米。中提琴音色比小提琴渾厚、柔和。  。

  早期,中提琴只在樂隊中應用。19世紀,柏遼玆曾為帕格尼尼創

作了廣泛發揮中提琴技能和表現力的一首交響曲《哈羅爾德在意大

利》。20世紀以來,出現了特蒂斯、普裡姆羅斯、興德米特等中提琴

演奏家。巴託克力普裡姆羅斯寫了中提琴協奏曲,興德米特為自己寫

了4首中提琴協奏曲。這些作品均具有廣泛影響。

大提琴(ri010nce1lo)    擦奏弦鳴樂器。提琴家族中的低音樂器,

管弦樂隊的主要成員,4Q弦為五度定弦,定音為C、G、d、軋比中

提琴低八度,音域為C@@   g"(泛音可到e'>。音色豐厚優美,兼百

男高音和男低音的特色。琴身下端有一根立柱,演奏時直立地上,夾

琴於兩膝之間,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撥奏和拉奏效果都很好。

  16世紀初,大提琴出現在意大利,由維奧爾演變而成,1710年提

琴制作家斯特拉弟百裡所制,全琴長為120釐米。17世紀末至18世紀

初出現過5弦大提琴,有增加高音。1的,也有增加低音氏弦的。巴赫

的6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就是為5弦大提琴而作。1710年亞基尼首創

了大提琴協奏曲。德沃夏克《b小提大提琴協奏曲》,使大提琴第一

次面對大型交響樂隊。聖t桑、肖斯塔科維奇等部為大提琴寫過優秀作

廠It。

低營提琴(doubebasss)    擦奏弦鳴樂器。提琴家族中,體積最

大,發音最低的樂器。是樂隊音響的支柱,也是基本節奏的基礎。形

似大提琴,肩部斜傾,背板平坦,琴身一般為112釐米,全琴為180~@

220釐米,下端有一支柱,演奏時直立地上。有4根弦,按4度定音,

E,、A,、D、G,偶爾有用5弦的,即再增加  C,弦,提高八度記譜,

琴弓有兩種類型,一種稱法國弓,亦稱"博泰西尼弓",執弓如小提

琴。另一種稱德國弓。亦稱"西曼德爾弓》,執弓如握手鋸。

  著名演奏家有意大利的德拉戈內蒂、博泰西尼,德國的庫謝維茨

基等,他們也都寫過著名的低音提琴協奏曲。

結他(guitar) 

正名為六弦琴,結他是音譯,撥奏弦樂器。17世紀歐洲興起的流行樂器,樣式多種,現在已遍及全世界。常見的吉他背板平坦,兩側腰彎,音孔圓形,金屬或尼龍弦6根,定弦為E、A、D、G、B、E。音域為3組半八度,移調樂器,記譜比實音高八度。

    結他起源於東方,13世紀前後由摩爾人傳到西班牙,經過改進成為西班牙民族樂器,用於歌舞伴奏。18世紀末,奠定了現代結他的基本形制。

    另一種夏威夷結他則形體較小,奏時平放在膝上或桌上,左手持滑棒按弦,各音多用滑奏,音色優美。

    自17、19世紀以來,西班牙出現了不少結他演奏家。阿瓜多的《結他演奏教程》至今仍是學習結他的範本。塞戈維亞把結他發展成音樂會獨奏樂器。法業的《德彪西之墓》,維拉.洛博斯的練習曲、羅德裡戈的《阿蘭胡埃斯協奏曲》等部是著名的結他樂曲。20世紀後半葉世界許多本城市舉辦了國際結他比賽。最近幾年來,中國在上海等城市也舉行過結他比賽。

曼陀林(mandolin)

撥奏弦樂器。流行於意大利南部和歐美、亞洲各國。共鳴箱如半梨形,短頸,琴頭呈鐮刀形,向後彎曲.音孔為橢圓形,指板從琴頸引伸到音孔上,有17品,4組鋼絲弦,定弦是g,d',a',e',用撥子彈撥。其特點是需快速反復彈撥,以震音方式保持音響的延續,音色清脆嘹亮。

    曼陀林最早出現於15世紀意大利藝術的圖像文獻,是流特的變體,19世紀由意大利曼陀林制造家維納恰予以改進,奠定了現代樣式。曼陀林的樣式很多,如米蘭曼陀林,琴身略也琴頸寬而短,有6根腸弦,定弦為e、a、 d'、g'、b'、e2,用手指彈撥。20世紀還專為曼陀林設計一套由高音至低音的曼陀林。維瓦第爾為曼陀林寫有了3首協奏曲,莫札特歌劇《唐磺》中小夜曲就是用曼陀林伴奏的著名曲例。

豎琴(harp) 

撥奏弦樂器。現代管弦樂隊中的大型撥弦樂器。落地琴架呈三角框形弓狀。琴弦與斜向的共鳴板表面約成35。角,演奏時將共鳴箱背面斜倚於右肩。47根琴弦,音域有6個八度加五度, Cb一Gb4。所有的C弦染紅色,F弦染藍色,其餘5弦染白色,以便於識別。有7個踏板,踏一半提高半音,全部踩下提高全音。利用踏板,可使豎琴變換為任何調的自然7聲音階,結合《等音》原理,又可將豎琴的自然音階7弦變成各種由4個音結合的七和弦。滑奏是豎琴獨特的效果。

    豎琴是由古老的狩獵工具"弓"演變而成,流傳地甚廣。近代豎琴的前身有

《威爾士豎琴》,17世紀末出現過用左手輕動弦裝置的豎琴,能奏半音及轉調。1720年德國人霍赫布魯克爾改進了這一裝置,以踏板控制弦。l811年法國人埃拉爾又改進了這一裝置,發明雙檔踏板,使豎琴更加完善,故埃拉爾被公認為近代豎琴的創制人。

    19世紀以後,豎琴被用於管弦樂隊。著名作曲家比才、柴可夫斯基、華格納、莫札特、格裡貝爾.興德米特等部為其寫過作品。中國作品有葉小鋼的豎琴獨奏曲《酒狂》等。

古鍵琴(harpsichord)

    撥奏弦樂器。16一18世紀盛行於歐洲各國,曾譯"撥弦古鋼琴"等。

    古鍵琴的歷史,可推溯到14世紀後半葉英、法和西班牙的一種撥弦鍵琴"棋盤琴"。巴洛克時期古鍵琴是彈奏數字低音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也是重要的獨奏樂器。古鍵琴音量單薄,對指觸的力量變化反映甚微,音響強弱對比性差。19世紀初,古鍵琴為鋼琴所取代。20世紀新古典樂派興起,‧又出現於樂壇。

    古鍵琴外形近似現代三角鋼琴,通常有兩層鍵盤操縱演奏,每層鍵盤約有5組琴鍵,上層用來奏高八度音和某些不同音色,古鍵琴至少有兩套琴弦,它們與鍵盤成直角排列,每根弦都配有撥桿和撥子。撥子用烏鴉羽管和皮革制成,按鍵時靠槓桿作用上升撥弦發音,手指離開琴鍵時,槓桿下落,並有制音器制止振動。

    庫勞、庫普蘭、斯卡拉蒂、巴赫等都為古鍵琴寫過大量作品。莫札特的鋼琴作品,實際都是為古鍵琴而寫的。

風琴(harmonium) 

自由簧氣鳴樂器。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亦稱簧風琴。1810年,

巴黎樂器師格東尼埃,受中國蟹的自由簧的啟發,制造出最早的簧風琴,由於這種樂器能

控制音響的漸強漸弱,故命名為"表情風琴"。1840年法國樂器師德班又加改進,加用各種音栓以獲得不同音色的變化,並定名為風琴。當時風琴為打氣式風箱,在小教堂及家庭甚為流行。1854年在美國出現一種美式風琴,其特點是改風箱

鼓氣為吸氣式,1897年左右由日本傳入中國,至今普遍用於中小學校和幼兒教育。

    常用風琴為一排鍵盤,排列與鋼琴相同,規格甚多,一般39一61個鍵,音域8一5個八度,風源來自雙足踏板鼓動風箱。鍵盤上方設有變換音色的音

栓,琴身下側設有增音器,用右膝推動可控制發音強弱。

管風琴(organ) 

氣鳴樂器,流傳於歐洲的歷史悠久的大型鍵盤樂器。主要用於教堂,16世紀末至18世紀下半葉,它在歐洲樂器中佔有統治地位,為當時的《樂器之王》。歐洲許多著名作曲家,如巴赫、韓德爾為它寫了多首樂曲。管風琴在音樂藝術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管風琴由音管、音栓、鍵盤、軌桿機、風箱、琴箱組成。管風琴的音管一般為哨管和簧管兩種不同發音方式的管,以哨管為主體,大都以木料制成。音栓也叫拉栓,是圓形突鈕,可推進推出,通過軌桿機操縱滑板,控制音管,滑板上有與該排各音管對應的洞孔。音栓主要有:主音栓、笛音栓。弦音栓、簧音栓.變化音栓、混合音栓、聯鍵音栓等。管風琴音量洪大,氣勢雄偉,音色優美、莊重,並有多樣化對比、能模仿管弦樂器效果,能演奏豐富的和聲。中世紀早期,歐洲大陸管風琴幾乎都是教堂製造。14世紀時,音域擴大到有完整半音階的3組,音栓數目增多,結構逐漸復雜,規模變大。17世紀和18世紀初,管風琴進入黃金時代,製琴名師輩出。今日最大的管風琴是1932年制造的美國新澤西州大西洋城議會大廳的管風琴,有音管32 706支,音栓1 233個、音管排450組,有7層手鍵盤,19種音色。

    歐洲復調音樂的歷史與管風琴音樂緊密相關,管風琴伴奏下的教堂聲樂,採用復調音樂形式,因而管風琴音樂最早採用合唱多聲部原則。巴赫是最傑出管風琴家,管風琴音樂創作是他全部藝術成果的基礎和核心,著名作品有《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等。韓德爾、孟德爾遜、李斯特、維多爾等都寫過著名管風琴作品。

    中國天津、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地教堂內,也曾設有管風琴。1990年,北京音樂廳安裝了管風琴。

木琴(xylophone) 

擊奏體鳴樂器。流行於東南亞、非洲和中南美洲民間的旋律性打擊樂器。也用於管弦樂隊。木琴的基本結構是以若幹由長漸短的硬木音條並行排列在架子上構成。

樂隊木琴有兩種形制。較普遍的一種是豎排式。即音條像鋼琴黑白鍵排成兩列,每根音條下有一根金屬共鳴管。音域一般為C1一C4或F1一C5,實音比記譜高八度。還有樂隊馬林巴,源於非洲和中南美洲的民間木琴。還有東南亞木琴、非洲木琴、中南美洲木琴等。

    木琴較早興起於東南亞。在14世紀有同時擊兩根音條的槽架木琴的圖像。蘇格蘭的音樂學家柯爾比認為,東南亞可能是木琴的發祥地。19世紀末豎排木琴經危地馬拉人胡爾塔多改進成現代較高級的馬林巴。美國作曲家克裡斯湯寫有馬林巴和管弦樂的小協奏曲,法國作曲家米爾奧與有一首馬林巴協奏曲,聖桑的交響詩《死之舞》和蕭斯塔科維奇的《第五交響樂》等作品中也用了木琴。

    中國清代曾傳入緬甸皇家木琴帕塔拉(嘉慶《大清繪典圖》稱"巴打拉"),至今有些地方民間樂隊仍沿用這種單列豎排木琴。豎排樂隊木琴隨管弦樂隊傳入中國。

 

鋼片琴(celesta)

擊奏體鳴樂器。用於管弦樂隊的打擊樂器。

鋼片琴為法國米斯泰爾發明。最初的發音體用一係列音叉,亦稱鋼叉琴。1886年正式命名為鋼片琴,實際現在的鋼片琴音條和共鳴管均以鋁制作。鋼片琴外形如小形簧風琴,聲源體為金屬板條,以類似鋼琴的擊弦機擊奏、有踏板制音器控制音響的長短,和鍵盤鋼條琴柏飢但每一鋼音條下方附有共鳴管,放大音量,並使音色清晰純淨。鋼片琴音域一般為CC',4個八度。

    柴可夫斯基在《胡桃夾子》中用此樂器的纏綿音響來暗示第二幕中《糖果口舞曲》的粘性與甜美。巴爾托克《為弦樂器、打擊樂器和鋼片琴所寫的音樂》為鋼片琴的典型曲例。

鐘琴(glockenspiel)

    又稱為排鐘擊奏體鳴樂器。主要用於西洋管弦樂隊的打擊樂器。

以一系列按音階定音的鋼條組成,鋼條的頻率與厚度成正比,與長度平方成反比。

    早期的鐘琴為一串串小鐘,裝在利拉形的框架中,後由鋼條取代小鐘。18世紀末 出現鍵盤式鐘琴與槐擊式鐘琴,後者發音豐滿而明亮,更為常用s前者音響較弱,音域較寬,今已少見。鐘琴按鋼琴鍵順序兩行排列於盒內,‧置於架上演奏,褪頭為橡皮、玻璃、金屬或木質。

音色明亮而透徹,延續力強。音域因樂曲長短而異,常見音域為兩個半八度,g 一C,,實音比記譜高八度,莫札特的歌劇《魔笛》,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天鵝湖》都使用過鐘琴。

定鼓(timpani)

    擊奏膜鳴樂器。管弦樂隊中最重要的打擊樂器。定音鼓可按樂曲要求的音高定音,並在演奏過程中可在一定範圍內改變音高。

    定音鼓起源於阿拉伯的納加拉鼓,約於13世紀後期傳入歐洲,經改進15世紀用於軍隊,行軍時一邊一個置於馬背上。約於訂世紀,在鼓圈上裝置調節鼓膜鬆緊的螺栓,不久即被用於管弦樂隊。定音鼓的腔體像一只底部呈半球形大鍋,日上ziti以皮膜,藉周邊的若幹螺栓調節松緊,鼓腔一般用紫銅或黃銅制作,

晚近也有用鋁和玻璃纖維制作的鼓腔和聚醋薄膜鼓皮。定音鼓音質剛柔兼備,音量生化幅度九在樂隊中用定音鼓作滾演奏、和聲及旋律經過後,襯託演染節奏、色彩,力度和氣氛,效果都很突出。鼓褪的軟硬和敲擊鼓面的不同部位,都能影響音質變化,定音鼓的制音常由鼓手直接用手控制s弱音常是故一片織物於鼓面上,現在更常用較軟的糙輕擊使音減弱。

銅鼓(steel drum) 

擊奏體鳴樂器。流行於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和南美洲圭亞那、蘇裡南、委內瑞拉等國的打擊樂隊。

    銅鼓是一種用汽油桶加工而成的新型敲擊樂器,己有近40年的歷史。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特立尼達人民就在歡慶勝利時敲打餅幹桶、玻璃瓶等,後來有人採用汽油桶進行試驗,將桶面四下,並分割成若幹音區,取得很好的音響效果和不同音高,可演奏簡單的曲調,隨後又制成了具有不同音高的低、中.高音樂器,用橡皮包頭的木鎚擊奏,高音的邊框較矮,稱為鋼盤,中、低音的邊框較高,稱為銅鼓。鋼盤音色明亮,中音銅鼓音色柔機低音銅鼓音色低沉。銅鼓極少單獨使用,常以樂隊形式演出,用鋼鼓樂隊可以巧妙地模仿管

風琴、木管、鋼管及弦樂器的音響效果。ew鼓樂隊最擅長演奏特立尼達卡立普索音樂和狂歡節音樂。有些樂隊能演奏復雜的歐洲古典音樂,如巴赫的管風琴曲《d小調託卡塔和賦格》,

莫擲特的《弦樂小夜曲》、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和西貝柳斯的《芬蘭頌》等。

三角鐵(triangle)

擊奏體鳴樂器。用於現代多種樂隊的打擊樂器。用圓形鋼棒彎曲成角開口的等邊三角形,懸於架上或提於手上,以鋼棒敲擊,發出尖銳而清亮的聲音,近似

鈴聲,穿透力較強,弱擊傳聲也較遠。

    三角鐵係土耳其軍樂樂器,後傳入歐洲.18世紀為交響樂隊採用,樂隊採用酌三角鐵,通常用邊長15、20、25釐米三種,發音高低不同。敲擊三角鐵不同部位,其音高音色略有不同,底邊音最低,等腰上段的音較高,奏震音則反復快速敲擊角隅的兩邊,或在三角內劃圓圈輪擊三逝

    最早在樂隊中採月三角鐵的為格魯克和莫紮特。李斯特的《第一鋼琴協奏曲》中,有多處以三角鐵獨奏,被稱為"三角鐵協奏曲"。格裡格的《培爾‧金特》中的《阿尼特拉舞的》開頭處,有三角鐵與弦樂合奏的美妙音響。斯克裡亞賓在《普羅米修斯》的結束處,樂隊以訂響度作全奏,在頂點處進入了三角鐵的響亮顫音,使整個音樂效果高漲,達到輝煌高峰。

響板(castanets)

碰奏體鳴樂器。流傳 西班牙民間的打擊樂器。主要用於歌舞的伴奏,後亦用於歐洲藝術音樂中。以貝殼形的兩塊烏木碰擊發音。最初是將兩塊烏木分別綁在大拇指和中指上,後改於握掌心內碰奏,或裝在一木柄上碰奏,或以雙手持板碰擊。響板發出堅硬的噴噴聲,活潑而清脆,富有特色。響板用於西班牙的歌簧音樂,也出現在藝術音樂中。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比方的《卡門》和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西班牙隨想曲》中,都有採用響板演奏的著名片段。

沙糙(maracas)

    搖奏體鳴樂器。亦稱沙球。起源於南美印第安人的節奏性打擊樂器。傳統沙植係用一個球形幹葫蘆,內裝一些幹硬的種子粒或碎石子,以葫蘆原有細長頸部為柄,搖動時硬粒撞擊葫蘆壁發聲。也有木制、B8BstirJ、藤編和塑料制等形狀類似的沙糙,內裝珠子、鉛丸等物。通常雙手各持一只搖。在中南美洲各族民間舞蹈和音樂中,沙糙是不可缺少的樂器,並普遍為世界各地的輕音樂隊.伴舞樂隊和爵士樂隊所採用。

    沙糙在拉丁美洲各國有多種形制,巴西有用馬口鐵制作的,以兩個截頭圓錐體的大口五對而成的沙糙,還有啞鈴狀的雙頭沙糙和十字形多頭沙褪等。各國的名稱不一,常用名稱"馬拉卡斯"來源於印第安阿洛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