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文憑視覺藝術科

1. 目標

 本校於2018-19年度增設香港中學文憑試視覺藝術選修科,為本校同學提供多一科選擇。為同學於公開試的舞台上開拓多一個發揮潛能的領域。

 由於香港中學文憑試視覺藝術科是眾多選修科中校本評核比重最高的一科,佔50%,另外筆試佔50%。所以若學生做好校本評核作品及研究工作簿,對公開試成績會有極大幫助。而校本評核的作品可以於高中三年內完成,循序漸進方式完成取得分數,故適合對藝術方面有興趣,而又勤奮的學生修讀。修讀高中視覺藝術科能讓學生發展藝術潛能,亦為升讀專上教育課程做好準備。

 

2. 簡介

 

香港中學文憑視覺藝術選修科

2.1 公開試科目:

 

 視覺藝術科是藝術教育學習領域的其中一個選修科。承接基礎教育為學生提供的視覺藝術發展,高中視覺藝術科課程是一個為期三年的課程,讓有意以視覺藝術科作為選修科,並參與公開評核的學生修讀。高中視覺藝術科的公開評核,取代香港中學會考視覺藝術科及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視覺藝術科的公開考試。

 

 本科旨在幫助學生獲得藝術及美感經驗、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本高中視覺藝術科課程在下列幾方面,有別於高中教育的美術與設計科課程綱要:

 

  • 採取開放及具靈活性的課程架構,以主要概念、技能、價值觀和態度為不可或缺的藝術學習要素,取代以考試為主導的課程綱要;
  • 兼重藝術評賞及藝術創作兩方面;
  • 更重視學習藝術的情境因素;及
  • 強調藝術對學生心智發展的幫助。

 

2.2 課程結構:

2.2.1 視覺藝術評賞部分

 視覺藝術評賞泛指學生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產生的直接反應,以及對自己或藝術家在不同情境下所創造的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所作出批判性欣賞的一切過程。期望學生能夠透過視覺藝術評賞去建構知識、發展技能、豐富美感和藝術經驗,並培養個人和對社會的正面價值觀和積極態度。

 

2.2.1.1 視覺藝術評賞:由個人到情境,由觀賞情境到創作情境

 藝術欣賞是指觀賞者從自身的感知經驗及直覺出發,藉以感覺和享受藝術作品。藝術批評則要考慮觀賞和創作情境,以及聚焦在藝術作品/藝術現象的詮釋上。本課程所指的視覺藝術評賞同時涉及感性和理性方面的反應,以及觀賞者和創作者的角度。

 

 在欣賞及評價藝術作品/藝術現象時,學生可以由欣賞的情境進展至 創作的情境。除感性反應以外,宜鼓勵學生探究藝術作品所傳遞的隱含信 息。學生須以語言和文字表達他們的感受和觀點,這有助他們明暸自己及他人的反應,知悉他人的觀點,從而提升個人的認知,並促進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

 

 學生可參與的藝術評賞活動包括:

  • 表象描述

 描述是從藝術作品中 發現和搜集相關資料的過程。宜鼓勵學生細心觀察和描述藝術作品的特點。在描述的過程中,可以強化學生的專注力和聚焦地觀察的能力。

  • 整體感受

 由於每個人的經驗及知識都有所差異,因此通過聯想和想 像,每個人對某一件藝術作品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在初步概略地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宜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個人的感受和看法,從而促進彼此的交流,及探索不同的觀念。

  • 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基於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表象描述及整體感受。在形式分析的過程中,宜鼓勵學生:

  • 檢視如何以組織原理將視覺元素組合起來;
  • 檢視作品構圖如何達至 某種效果;
  • 分析作品中的圖像來源和所運用的圖像發展策略;
  • 辨識用以創作圖像的物料、所 採用的技巧及其創作過程;
  • 發現符號與/或標記的運用;
  • 辨識藝術作品所呈 現的文化或風格特質。
  • 意義詮釋

 運用從形式分析中獲得的個人經驗和訊息,以及有關藝術作品/藝術現象的情境知識,學生可以回應、討論和詮釋藝術作品在特定情境的意義和隱含的信息。

  • 價值判斷

 運用上述過程,學生對作品的重要性和價值提出具理據、感性和整體性的判斷。上述活動是互相關連及不可分割的,它們既不是各自獨立,其次序也不是不可改變。學生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去經驗和對所見的作出回應。學生可以集中於某些範圍/角度作不同的廣度或深度的研究。在藝術評賞的過程中,亦可反覆進行各項不同的活動。

2.2.2 視覺藝術創作部分

 視覺藝術創作泛指一切學生從視覺藝術評賞、觀察記錄及其它途徑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綜合及應用於概念性和實踐性的過程,藉創作多種藝術作品,以表達個人情緒、感覺、展示意念及解決難題。期望學生透過視覺藝術創作,掌握控制媒介、物料和藝術語言方面的技巧,藉此豐富美感和藝術經驗,以及從中培養個人和對社會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

 

 

2.2.2.1 視覺藝術創作:整合由個人經驗與視覺藝術評賞所建構的知識,導向視覺藝術創作

 視覺藝術創作必須結合藝術評賞及日常生活經驗一併進行。生活經驗可以包括直接或 經指引的觀察記錄、感情反應、重要事件的參與、議題及人物的接觸等。藝術評賞及經驗能讓學生獲得藝術創作的意念和概念,因為它能啟發學生的觀賞方式、思考方式和創作方式。

 學生宜參與一系列的藝術創作活動,包括:

  • 發展主題和意念

 通過探討個人的經驗、觀察、對日常生活和自然環境 進行研究,以及研習藝術作品/藝術現象,學生可以發展主題/題目、意念、創作方法和發現難題及解難方法,作個人表達、意念展示或難題解決。學生亦可以直接抒發情感和感受,以體 驗藝術的感性和理性的特質;

  • 發展圖像

 選擇合適的表現模式,圖像類型和藝術形式,並運用各種圖像發展策略發展圖像;

  • 試驗和探究媒介和技巧;
  • 製作藝術作品;
  • 反思藝術創作過程和成果。

 

2.2.3 校本評核部分

 公開評核中的校本評核,是指在學校進行、由任教老師評分的評核。對於視覺藝術科來說,校本評核的主要理念是要提高評核的效度,並涵蓋在「廣泛的學習成果」中所提及的學習成果。

 

 校本評核將評核學生下列的能力:

 

  • 透過觀察、經驗、想像、科技及其他能力的運用,引發意念;
  • 透過識別、選擇、組織一手及二手資料,發展基於個人感覺或意念的主題,與社會有關的議題,或解決難題的意念;
  • 對藝術作品/藝術現象作分析、詮釋及評價,顯示對其形式、目的、意義及情境的理解,並以書寫的方式表達;
  • 轉化及綜合從藝術評賞及其他學習範圍所獲得的經驗、知識及觀點,成為創作實踐;
  • 探索、選擇及操控適切的視覺語言、媒介、物料、工具、技能、技術及意象,對主題作具創意的藝術表達、傳情達意,或解決特定的難題;
  • 不斷對自己及別人的實踐和作品作反思、回應、評估,並對自己的作品 作修改。

 視覺藝術科進行校本評核還有其他原因。其一是減少對公開考試成績之過分依賴,因為考試成績間或未能可靠地反映學生的真正能力。根據學生在較長時段內的表現,並由認識學生的任教老師進行評核,可以提供較為可靠的學生評核。

 

 另一個原因是要為學生、教師和學校員工帶來正面的「倒流效應」。在視覺藝術科,校本評核要求學生參與有意義的活動,有助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對於任教視覺藝術科的教師來說,校本評核可以強化課程的宗旨和實踐良好的教學,並為日常運作的學生評估活動提供系統架構和增加其重要性。

 

 作品集能評核學生持續的作品,並為他們在整個學習期間的表現提供一個較全面的陳示。作為校本評估,學生須提交一個作品集。作品集包括以下部分:

 

研究工作簿 (顯示與藝術創作/評賞研究相關的藝術評賞及研究過程):

  • 透過觀察、經驗、想像、科技及其他能力的運用所引發及記錄的意念的顯證(例如草圖、照片、摘要);
  • 對主題/課題的探索和發展,以作藝術評賞和創作;
  • 與視覺藝術創作/評賞研究相關的視覺藝術評賞,對多於一個文化的社會文化 和歷史情境作研究的顯證;從不同的角度和美學觀評論藝術作品/藝術現象/視覺文化;
  • 連繫藝術家的作品如何影響學生自己的創作/評賞研究;
  • 為所選主題的表現,對媒介、物料、技能、技術進行探究和試驗;
  • 對自己的作品作反思、評估及改進;

 

及   

 

表達所選擇主題的藝術作品(四件作品)

  • 四件作品中,可以四件均為藝術作品,或其中一至三件為評賞研究;
  • 可以任何媒介、物料、技能和技術,創作藝術作品。

 

建立作品集的指引:

  • 鼓勵學生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探求自己的主題(例如從個人的關注、專業和藝術社群的關注、社會議題中獲取主題),及從藝術作品或實物中獲取經驗。
  • 與主題相關的視覺及文本資料,須附以解釋或批評意見。
  • 須提供有關資料的來源。
  • 藝術欣賞與研究過程應反映學生實際工作的進度,因此必須在發展作品集的過程中建構出來。呈交的作品集應是學生的真實研究過程,讓教師 及評卷員能識別學生在課程中個人的學習進展。
  • 學生的藝術作品可以結合幾種技巧和任何媒介而成,老師與學生討論媒介與技術的選擇,以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優點。校本評核並非課程的外加部分,因此,上述校本評核方式都是課程建議的課內課外的慣常活動。實施校本評核的要求已照顧到學生不同程度的能力,並避免不必要地增加教師和學生的工作量。考評局會向學校提供校本評核的要求和實施的詳細資訊,以及評核課業的樣本。

 

3. 總結

 為發揮不同學生的潛能,配合新高中學制的目的,多元發展學生所長,視覺藝術科正是發展成熟,評核機制亦非常完善的香港中學文憑選修科目。因此,本科希望可以藉此客觀條件,發展不同學生在視藝方面的潛能,在公開試中取得成績,助其於專上教育課程做好準備。